每個人弄出來的食物的味道,某程度可以反映其人生態度和性格特點。
祖母是吃過苦的人,小時候經歷過貧窮和飢餓,也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。是以她常常說,食物一定要放鹽,不放鹽的話,所流的汗就會是淡的,人沒有氣力,就無法勞動,因此她煮出來的食物味道偏鹹。也因為對過去很多的執著,人際關係的不愉快,讓她很不開懷,常常評論誰或誰,誰虧欠了她一些甚麼,又怎樣對不起她。或許因為這樣,她煮出來的食物總是莫名地帶點酸苦的味道。
外婆卻是另一個極端,她因家貧,在家人安排下她很年輕便嫁作妾侍,對方的大太太生不出孩子,讓她過門只是因為想她生孩子,想不到外婆生是生了,生的卻都是女兒,因此被逐出門,帶著兩個女兒輾轉流離,寄人籬下。
然而對於過去的酸苦,她是很少提起的。她常常面露微笑,樂觀而開朗,她喜歡把自己有的與人分享,因此她也交遊廣闊,朋友一大伙,為人慷慨樂觀,窮風流,餓快活。她做的餸菜都是甜的,所煲的湯,不管是哪一種,都是帶著甜味的,讓吃的人感到快樂。
至於媽媽,烹飪自是秉承外婆的風格,但近年因顧慮到健康,漸漸學習中庸之道,讓煮出來的食物味道「不偏不倚」。是以我也學習媽媽,不管是怎樣的處境,都要竭力保持一顆平常心。對於有信仰的人來說,就是凡事交託,也要節制,行合宜的事。
婚後我要學習烹飪,因此喜歡瀏覽各式各樣的食譜來試做,也試著弄媽媽曾弄過的菜式。但是,即使所用的材料完全相同,烹調方法完全一樣,所弄出來的東西味道還是會不一樣的。客觀環境諸如季節、室溫、所用的廚食器具等等,都會影響食物做出來的味道和觀感。
烹飪和做人一樣,唯有透過不斷的嘗試,我們才知道哪一種方式煮出來的東西比較合自己的胃口;也唯有透過不斷調整自己的人生觀和態度,才能配合身邊的環境來不斷走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