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話也不能表達,誰能幫我?


作者:寶珠婆婆

在看畢這篇文章後,請為精神病康復者和其家人送上祝福禱告或說聲支持好嗎?別人的目光和背後的評語,可能認為康復者看不懂、聽不明,「不」─ 他們記在心中,儘管難過但無從表達,因為藥物的副作用令他們反應緩慢,要花上十數秒才勉強回應一個單字或一句不完整的表達。

內向的妹妹17歲時,在學校受欺凌,從不向家人透露,中學會考又告全軍覆沒下,幻聽和幻覺隨她多年,她常處於另一個虛擬世界,時笑時哭。礙於當年家人對精神病的了解的貧乏和支緩不足之下,除了送她往精神病院外,便無其他社工或康復路的協助。家人工作忙,互相少溝通,只有母親不離不棄地照顧她。在長期照顧下,壓力爆煲,母親亦患上相同的病徵。

感恩聖經的良言和社工主動的接觸,在灣仔愛群和聖雅各福群會社工的推薦下,我亦上了好幾個藥物和照顧復康者的課程,只要母親和妹妹不發病,穩定服藥,我便可安心找工作回復正常生活。

看著妹妹失控的眼淚、呆滯的五官、僵硬的步伐和無止境思家,我惟有代妹妹向慈愛的母親在心意卡寫上:「偉大的母親大人台鑒,念親恩無忘兒時愛,無言感激福壽安康!」

願天下慈母,母親節快樂!

門內門外


作者:梁璧君

一個晚上,外子因要加班,很晚才回到家裏。我因為太疲倦,很早就休息了,沒有等他的門。

  深夜時分,睡夢中聽見一連串的門鈴聲,本能驅使我跑去開門。我甚至沒有睜開眼睛辨認一下門外的人是不是外子,在開門的一刻才看看真的是他,便急不及待地把門打開,讓他進來。急忙問,在門外等了多久?按了多久的門鈴?

  外子進到房子裏,就擁抱著我說:「沒關係的,一會兒而已。我忘了帶鑰匙。」

  固然,我沒有怪他沒帶鑰匙而把我吵醒,他也沒有怪我熟睡而聽不到連串焦灼的門鈴聲。

  事後我才想,要是夜半按響門鈴的不是外子而是其他人的話,我會任由他把門鈴一直按下去嗎?若非有事情,沒有人會在夜半以門鈴聲擾人清夢,我會因為想一直睡下去而對門鈴聲置若罔聞嗎?

  由是我想起耶穌說過一個故事,有一個人夜半跑去朋友家叩門,請求要三個餅,因為那個人家裏有人來訪,卻沒有甚麼可以給他。但那位朋友卻拒絕了叩門者,他說他已把門關上,而他和孩子們都已休息了,不能起來給他。但因為叩門者不住的懇求,朋友就起來把東西給他打發他了。

  要是故事裏的那位朋友能快點回應叩門者,便可早點把叩門者打發掉而繼續睡他的覺了。

  要不是叩門者有迫切需要,大概不會三更半夜跑到別人家去吧。叩門者在前去叩門之前,不難想像一定會有被拒的可能性。但是甚麼原因會促使他仍然厚著面皮去叩門呢?苦等苦求呢?

  這使我想起一首題為《傾心》的歌,其中一段歌詞是這樣的:「如何在妳心窗一角/矇矓呈現我的愛/縱是驟晴驟雨儘管昏昏暗/祈求在妳窗外徘徊/任這風吹雨打去/我都甘心 我都甘心 去等」。這段歌詞道出了單戀者的心聲,但在這世上,任何一個人若對另一個人深情苦戀,單思愛慕,要是對方沒有感動,再苦等下去就是浪費時間,虛耗生命,最後也只能放棄,告別苦戀,活好自己的人生。

  但有一個神,祂為了愛我們的緣故,甘願紆尊降貴,並且渴望與我們分享分擔人生裏的一切,並為我們人生提供方向、指引出路。祂不會因為我們的拒絕而離開,卻一直在門外叩門,只要我們把門打開,我們的人生從此將不再一樣…… 

  「看哪,我站在門外叩門,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,我要進到他那裡去,我與他,他與我一同坐席。」(啟示錄3:20)

販賣故事的人


作者:梁麗平

她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女孩,很喜歡雨天。小時候,若看見外面下著毛毛細雨,她就會悄悄地走到屋簷下,昂著頭,享受小雨滴打在臉上那種搔癢的感覺;如果突然下起傾盆大雨,她就會緊閉雙眼,任由大雨點撲打身上。有次外婆發現寶貝孫女站在雨中,二話不說便心疼地把她抱起來,然後煮姜水替她沖熱水澡,以免受涼生病。

一個雨過天晴的午後,小女孩在陽台上瞥見一道美麗的彩虹高掛天空,高聲嚷道︰「媽媽,妳看天上的『橋』多漂亮!還有好多種顏色哩!妳帶我到上面走走好嗎?」

坐在沙發上看報紙的媽媽,聞言後站起身來,臨窗眺望了一會,說道︰「那是彩虹嘛。」眼見女兒一臉狐疑,於是向她講述有關「彩虹的故事」。

當她漸漸長大,每當提起過去的那些日子,總會用豐富多彩的奇聞軼事為同伴取樂逗趣,常讓人捧腹大笑。

想不到有著浪漫情懷的她,踏入中年居然走上創作之路。她除了敞開心扉將有血有肉的個人故事公諸於世,亦把所見所聞執筆為文,藉此抒發所思所感。

原來,她所以能創作出許多引起別人共鳴的故事,全因為造物主賜予其豐富的靈感及奇思妙想,這可從她的兒時趣事就可見一斑。

為了發掘更多尋常百姓家的故事,她常常走入人群,細心觀察,嘗試與他們同感共情。多年來,她用平實而細膩的文筆,寫了許多平凡卻引人入勝的小城故事。你知道嗎?當別人稱說她「很會說故事」時,她竟自詡是販賣故事的人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