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聖誕閱讀計劃│《聖誕之書》讀後感│第七章

七、奉獻這一刻 (梁美英)

聖誕故事,一般都在耶穌出生後到朝拜就完結,很少會提到耶穌的奉獻禮。

馬丁路德在《聖誕之書》提出耶穌的父母在耶路撒冷至少逗留六個星期,因為按以色列人的規定,孩子出生後要滿四十天才能行奉獻禮。當西面接過耶穌,並宣佈祂是救主,是照亮外邦人的光,是以色列的榮耀,為世人帶來盼望。奉獻這一刻,是極其重要的一刻。

你能想像在這麼重要的時刻,卻只有四人在場作證嗎?除了約瑟夫婦、西面和亞拿外,其他人呢?全耶路撒冷人不是都在期待彌賽亞的來臨嗎?他們在哪裡?

耶路撒冷人或許就像我們一樣,有多少時候口裡說渴望見上帝,但卻沒有放在心上,因而錯過不少重要時刻。其實我們是否真的如此堅定相信上帝呢?求上帝憐憫。

延伸閱讀:2017|與馬丁路德一起過聖誕|閱讀計劃——聖誕之書

耶穌與我


作者:劉逸璋

耶穌,從來都讓人感到平安、温暖。對嗎?

在風平浪靜的日子,當然可以滿有信心。但是上帝總會開玩笑。最近一宗小學生被欺凌案,相信觸動不少家長,但也有一群人也被觸動,就是被欺凌(或者是霸凌)的人。當大家的目光看著學校的應對和事件之真相,其實我們忽略了最需要關心的對象—小孩。

對於在免費教育下的香港人來說,欺凌應該不是新鮮事。於我而言,被欺凌尤如學校生活的一部分。然而,看著耶穌的事蹟,卻是得著教導和安慰。耶穌後期一直被法利賽人、文士和祭司欺負,但是衪能夠温和地應對。就算至死,耶穌也是求上帝原諒他們。最終讓世人明白,衪就是神之子。被欺凌的時候,上帝的安慰就能常在心裏。在學校不敢有的平安,在耶穌內可以安穩;在學校裏不敢有朋友,在耶穌內得著弟兄姊妹。雖然活在現實裏,但從耶穌而得的安慰是真實的。

其實,耶穌,真的會讓人感到平安、温暖。

2017聖誕閱讀計劃│《聖誕之書》讀後感│第六章

六、帶著信望愛來呈獻的博士 (梁美英)

曾聽過牧師的教導,說來朝拜聖嬰的東方博士,不只是三個;人們誤以為是三博士,主因是因為博士呈獻了三種禮物。馬丁路德把這三份禮物詮釋為信仰中的信、望和愛。

乳香是一種活的認信,充滿信心,使我們脫離自己的束縛,用讚美和感恩的心將一切歸於上帝。

黃金是代表我們宣認基督為王,承認他為王,一切指望都在乎他,使我門滿有關懷別人的心,默默忍受一切而無怨言。

沒藥是愛,使我們化為像生下來時那樣一無所有,好叫我們不重視財物,也不渴望上帝之外的東西,全然愛祂。

博士所呈獻的禮物,是一份心意;博士所呈獻的對象,是我們的主。所以,博士呈獻黃金、乳香、沒葯,是彰顯信仰中的信望愛,別具意義。

延伸閱讀:2017|與馬丁路德一起過聖誕|閱讀計劃——聖誕之書

終極的追尋


作者:梁璧君

在我唸幼稚園的時候,便已學會怎樣禱告。那時候的禱告簡潔而易於背誦,最記得的是謝飯禱:「多謝天父,賜我飲食,求主祝福,身體健康,奉主名求,阿們。」那時候並不明白天父、耶穌與我的關係,卻就是記得在學校吃茶點前,一定要閉上眼睛作過謝飯禱之後,方能進食。

在幼稚園的時候,每年聖誕節我們都會唱《平安夜》和《馬槽歌》,在唱詩的時候,我心裏感到十分平安,雖然那時候並沒有完全明白詩歌的內容,但詩歌裏提到降生為人的小小主耶穌,出生的時候無枕也無牀,但他卻睡得很平安;在他出生的那個晚上,明星閃耀在他出生的地方。

我被詩歌的歌詞和意境吸引,到底耶穌是個怎樣的人,自然界的景物(星星)都為他來效力;他卑微而貧窮,為甚麼他的出生要被記念?我們若要禱告,為甚麼是要奉他的名來禱告……

連串的問題在我心裏縈繞,當時不認識也沒有細問。

年歲漸長,開始犯錯。記得在小一時,因為想和同學一起在食物部買零食而偷取家中的零錢,被父母發現,他們狠狠地把我打了一頓作為警誡。對於犯錯,不管是自覺還是不自覺,即使事後我們可以悔改可以避免重犯,但所犯下的錯卻是不可更改的,我由是想到,我們有時候說錯話做錯事得罪人傷害人,做了就是做了,我怎樣可以彌補呢?

到了初中,我就開始更多地思考人從哪裏來,要往哪裏去的問題,要是人必須要死,到底為何要來,人生會有一個目的嗎?

我不住地探索與尋求,後來明白到原來上帝是創造主,祂創造了世界,創造了我們,祂對世界與人有一套完全的計劃;祂愛人也給予人自由意志,但人卻選擇偏行己路,不能自以地犯了很多的罪,而因為犯罪,人的終極就是死亡,人的終極去處就是永死。這是公道而合理的,對罪的刑罰。

但上帝愛祂所創造的人,於是差派祂的獨生兒子耶穌基督,道成肉身,來到世界,擔當了我們的罪,只要我們向主承認所犯的罪,誠心悔改,罪就被赦免。我們若交出生命的主權,讓上帝帶領掌管,過聖潔的生活,我們就不用受永死的刑罰,就能得享永生。

原來耶穌是我們的救贖主,是通向上帝唯一的管道,藉著祂,我們不再被罪纏累,自由而喜樂地過我們的人生,末了也有永生的盼望。

而在這世界上,不管有多少人愛著你、關心你,你到底還是孑然地面對自己所要面對的一切,沒有人能時刻陪伴你、傾聽你的,但耶穌卻在你身邊、在你不遠處、在你心裏,與你同在,和你一起,經歷生命中的一切。祂是你的知心好友,永遠愛你,不離不棄。

透過和耶穌的交流與對話,祂真實地參與在我的生命中,指引著我的道路,讓我更明白上帝在我生命中的計劃和心意。

謝謝耶穌,使用我成長的環境揀選了我,讓我能夠領受救恩。

《詩歌》的歌詞道出了我尋求耶穌的經歷:「詩歌讓我開始認識你,敬拜讓我清楚你是王,/《聖經》告訴我你是獨一的主,除你以外再無拯救,/ 如今我可以從心找到你,/ 你是我尋覓愛的旅程,是我終點裏的驚喜。/ 原來主基督你捨身的拯救,我沒法回謝你的愛情,但我真心相信,滿足我空虛的心,只有你。」

2017聖誕閱讀計劃│《聖誕之書》讀後感│第五章

五、心裡不安的希律王 (梁美英)

不安,使人心煩氣躁,使人失去理性。希律王如是,猶太人如是,我們也如是。

有甚麼事情會使人坐下、起來、或躺臥時都會感到不安?是憂慮?是恐懼?

馬丁路德形容希律王的不安是有充份的理由,「因為他對猶太人施行暴政,已經三十年了。他雖然是外邦人,卻熟悉先知的預言,知道王權不會離開雅各的家,而現在時候滿足了,所以就害怕起來。」他不安,卻用了一個錯誤的方法去尋找平安:下令把兩歲以下境內的嬰孩都殺害。希律王為保王位而失去理性。

耶路撒冷城的人都感到不安。為什麼呢?他們不是期待彌賽亞的來臨嗎?馬丁路德認為他們擔心新王興起,希律王和羅馬人又會發生戰爭,致生靈塗碳,故感到不安。

那麼,我們又是為了甚麼而不安?權位不保?生命威脅?無論是為了甚麼原因,我們都要以希律王為鑑,不要以錯誤方法尋找平安、不要不擇手段甚至失去理性。要知道沒有一件事是超出耶穌基督掌握之中,因祂是上帝的兒子,是賜平安的君王,為世人帶來平安。

延伸閱讀:2017|與馬丁路德一起過聖誕|閱讀計劃——聖誕之書

我和祂的故事


作者:顧小草

這是我和祂相遇的故事。

那一年春季,我是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,剛移民到了香港,首先需要尋找學校上學。當時,爸爸和我住在旺角,有一天下午,我們在附近隨意走走,剛好來到一間路德會沙崙小學。 爸爸和我走進這所學校,本打算隨意問問該學校是否收生,結果校長親自接見我們。陳校長臉上充滿笑容,與我們閒聊了不久,就答應讓我下週一開始上學,不用留級,直接就讀五年級的下午班。我實在欣喜若狂,完全意料不到,如此順利就找到學校。

在這學校,我首次接觸到基督教信仰,我很喜歡聽聖經故事,很喜歡禱告。由於我獨自來到香港與爸爸團聚,媽媽、弟弟、妹妹及熟悉的朋友都不在身邊,難免有思鄉情愁。偶爾一個人時,就會偷偷哭泣,那時我就想起禱告。每當禱告完,心裡馬上舒服多了。我發現基督教所信奉的主耶穌,與外婆所供奉的觀音菩薩很不一樣。主耶穌只要我們用心靈誠實向祂禱告,祂就賜下平安與喜樂給我們,完全不用燒香、殺豬還神的禮儀。

在小學畢業前,有位隔壁班的同學,邀請我參加一間教會舉辦的暑期聖經班。在暑期聖經班後,我的同學再沒有出現了,而我繼續參加該教會的聚會。隨後,我一直在同一間教會成長、戀愛、結婚、生兒育女,至今已經二十一載了。

原來主耶穌早有預備,祂一直在引領著我,看顧著我。讓我知道,我是寶貴的,我是祂用寶血拯救回來的女兒。主耶穌,感謝祢,祢如此地愛我!

2017聖誕閱讀計劃│《聖誕之書》讀後感│第四章

四、緊守崗位是本份 (梁美英)

在聖誕故事中,牧羊人和馬利亞一樣,都相信天使帶來的訊息,並遵從主的吩咐,事就成了。

聖經提到牧羊人在夜間看到光,聽到天使所宣告,就動身去朝拜聖嬰耶穌。在整件事中,我們看見的是:牧羊人沒有半點懷疑,也沒有質疑為何自己能領受重任,單純地依循星光尋找聖嬰君王。

馬丁路德在解釋聖誕故事中的牧羊人,其中他提及牧羊人朝拜之後呢?留在這裡等耶穌長大,然後再跟隨基督?不是!聖經說:「牧羊人回去了。」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,繼續榮耀上帝,這是何等重要啊!正是在緊守崗位、順服召命這些細微的點滴中,牧羊人透過其生活、工作、事奉的態度把榮耀歸於上帝,這是何等的福氣!

緊守崗位是本份,也是福氣。

延伸閱讀:2017|與馬丁路德一起過聖誕|閱讀計劃——聖誕之書

2017聖誕閱讀計劃│《聖誕之書》讀後感│第三章

三、沒有陪月的馬利亞

今時今日,孩子還未出生,家長已要為他們作好準備。要考慮去公立還是私家醫院做檢查、要慎選陪月人選、要選擇生產方式等等⋯⋯多方籌劃,無非想盡力讓嬰兒安全出生,讓全家人都安心。

你能想像沒有專人接生、沒有專人陪月的馬利亞,作為新手媽媽,怎能應付這個初生嬰兒的出生?懷胎到了九個月,肚子已像籃球般大,換了是現代,應該去到那裡,都有人會願意讓坐。然而,你能想像馬利亞面對的境況竟然是沒有人讓客房給她嗎?馬利亞一家無奈被迫借馬棚住宿一宵。在沒有任何專業設備、專業人員照顧下,馬利亞卻能平安誕下小耶穌!

這一切都是出於上帝,讓事就這樣成了!

沒有陪月的馬利亞,身邊只有約瑟。她這一刻只能依靠上帝。雖然聖經沒有記載誰為馬利亞接生,但耶穌降生的每一個細節都正顯明是出於上帝的旨意,包括小嬰孩耶穌在資源極貧乏的境況下平安出生,到最後博士、牧羊人等都來朝拜君王聖嬰。這一幕,讓人感受到的是一份喜悅而多於懼怕,正如馬丁路德在聖誕之書解釋,朝拜君王時總會帶點戰兢。透過耶穌降生眾人朝拜的安排,上帝正要我們知道來朝拜聖嬰耶穌,是要我們挪走懼怕,因為沒有人會懼怕來見嬰孩。

小小的耶穌,躺在母親懷中,安睡在馬槽裡,帶來的是平安,不是懼怕。當你懼怕時,來就近耶穌,他就會帶給你出人意外的平安。

延伸閱讀:2017|與馬丁路德一起過聖誕|閱讀計劃——聖誕之書

2017聖誕閱讀計劃│《聖誕之書》讀後感│第二章

二、被造訪的表姐伊利莎白 (梁美英)

「表姐,你好!」是馬利亞到達伊利莎白那裡時的第一句話嗎?即或不然,相信也都是一句從心發出的問安,特別是因為大家都同樣在經歷人生的轉變——懷了孕。

當伊利沙伯一見馬利亞,胎兒也興奮跳動,兩表兄弟其實可能也就在這刻相認了。

經文形容馬利亞是急忙去山區找伊利莎白,為甚麼要急忙?因為要去求證?亦可能是要向親戚了解如果準備自己好懷孕?

兩個孕婦走在一起,不是討論育嬰指南、教育計劃,而是討論一件更為重要的事——想引證今天眼前的一切,是出於上帝的心意嗎?同時,她們亦一起數算上帝在她們身上的奇妙作為——年老懷孕和從聖靈感孕。沒有聖靈的大能,怎能有此事!

馬丁路德形容兩位都是卑微的婦人,在聖經時代,女人的名字不值一提,為何這卑微的使女卻能成為救主降世的重要一員?因為重點不在其身分的尊卑,乃在於上帝的看顧。只要是出於上帝,身處任何境況都可成就上帝的心意。

由馬利亞獲天使報訊,至伊利莎白接待馬利亞,甚或至胎兒約翰跳動,均顯明人對上帝的呼喚是會帶著即時反應,且謙卑順服。那我們呢?當面對呼召時,我們的反應是急忙去了解事情,還是抱著愛理不理、有時間才理會的心態去回應上帝的呼喚呢?即或我們覺得自己如此卑微,但卻不要忘記重點不在尊卑,乃在因祂看顧,事就成了。

讓我們儘管回應上帝的呼喚吧!

延伸閱讀:2017|與馬丁路德一起過聖誕|閱讀計劃——聖誕之書

2017聖誕閱讀計劃│《聖誕之書》讀後感│第一章

一、被馬利亞問倒了的天使 (梁美英)

當天使向馬利亞報訊時,說要她為上帝懷孕生救主,馬利亞竟然相信,還再追問天使,「怎能有此事?」天使也被問倒了,只能回應她:「聖靈要在你身上,至高者要保護你。」

上帝在人間施行神蹟,正如馬丁路德在《聖誕之書》中所講一點都不希奇,一點也沒有難度,因為祂是上帝。最大的奇蹟不是上帝作了甚麼,而是上帝讓馬利亞相信此事,因信而成就此奇蹟。

你也相信奇蹟會在你身上發生嗎?
還是你總認為奇蹟只會在別人身上發生?

最奇妙的是,我們不是不想奇蹟發生在自己身上,但同時我們又會擔心真的發生而承受不了。我們常常處於兩難之間,內心交戰,反覆徘徊,我們把精力放在決定做與不做之間,而不是專注去做好。歸根究底,就是因為我們不信上帝會透過自己成就奇蹟,我們只煩惱自己能否做到。

馬利亞之所以信,是因為她本是一位順服及把上帝話語藏在心裡的人,且會反覆思想。

試想,我們細閱聖言,有多少時候會反覆思想?今時今日,教牧沒有固定靈修已非新鮮事,更何況信徒!我不是指信徒不一定比不上教牧,而是試想當教牧自己都沒有好好作靈修操練,怎能有膽量關心信徒的靈性狀況?怎會敢引起對經文的討論而自揭瘡疤?我們有反覆思想,可惜不是上帝話語,而是面書有多少個讚;我們反覆翻看自拍照片多於翻開釋經書和屬靈書籍。當一個人內心被甚麼裝滿,活出來的生命就是甚麼樣;當我們被自拍和自我填滿內心,活出的生命也只會處處關心自身利益。難怪教會多了這麼多紛爭,社會多了這麼多吵鬧,因我們各人都只活在自私和自利之間,寧願保命或補命都不會甘願為捨命而活。

基督降生,要在馬利亞身上成就,怎能有這事?是因為上帝先讓馬利亞相信。即使可能連報訊的天使都不是完全掌握這個訊息,但事就是這樣成了。

因信,就有奇蹟。

延伸閱讀:2017|與馬丁路德一起過聖誕|閱讀計劃——聖誕之書